晚上在教研室和友人聊天时聊及了爱情观,回到房间夜深人静的时候难免拷问自己,自己的爱情观究竟是怎么样的。

其实谈到爱情观这个词,我脑子里蹦出来的除了“举案齐眉”“相敬如宾”“相见亦无事,别后常忆君”这些成语(或诗词)之外,第一印象还是舒婷的《致橡树》。没办法,毕竟是中学必备现代诗,我也很认可其中表达的爱情观。虽然时间太久,我也不喜欢背现代诗,只记得其中诸如“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”和“近旁的一株木棉”这样的零星字眼,但是那种平等,独立而又相互扶持的爱情观却是从中学起就在我脑海里扎下了根。这似乎也和古人的举案齐眉,相敬如宾有共通之处吧,至少都是表达了一种相互敬重的感情。

回到正题,作为一名苦苦挣扎在Bayesian里的博士生,我最希望的女朋友类型当然是学霸了,最好是CS专业的,要是刚好做贝叶斯深度学习就更好了,天天抱大腿带我飞。好了,以上都是玩笑话,科研当然还是要自己踏踏实实地做。

现在的中国,正是一个各种新旧思潮强烈撞击的时代,在婚恋观上尤其如此:有人选择游戏花丛,有人偏爱从一而终,当然也有人看破红尘。但不管怎么样,爱情和婚姻都还是无法脱钩的,有着怎样的爱情观,就会有怎样的婚姻观。

(夜很深了,脑子有点不清醒了,逻辑开始混乱了)
(所以下面就开始胡言乱语吧)

很多时候我们谈及爱情观时,往往会在前面加一个修饰语,比如“最好的”“完美的”“正确的”诸如此类。对于整个社会来说,或许是有着一个利于社会发展的爱情观标准(花丛浪子显然不属于此类),但对于个体而言,似乎又并非如此。比如某个曾经深受情伤的人,最终选择“博爱”,因为这样他/她就显然不会再受情伤了,这就是对于一个个体最佳的选择。但持有这样爱情观的人,却未必能收获爱情。私以为,爱情是排他的,在爱情的世界里,只能容纳两个人。


以前本科在学部的辩论队时,我们学部最常用的一个点叫做“马斯洛需求理论”。 生理需求→安全需求→社交需求→尊重需求→自我实现

或许爱情也可以类似划分吧。

那么最低层次的当然是单纯迷恋对方外在了。这种外在可以是外貌,可以是财富,也可以是地位(比如欧洲的老贵族?没钱了就找个new money“下嫁”)。

再高一点的呢,应该就是对于对方内在的欣赏了。这种内在更多的是某种性格特点,爱上的不是具有这种性格的这个人,那便是有这种性格的那个人。

最高的呢,可能就是在不断接触,不断了解之后,完全接纳对方,互相欣赏,互相扶持,在一起之后,两个人在恋情里能不断完善自我,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。


其实一般来说,大多数人,都只能达到第二个层次。我们常说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男友/女友,其实这种刻画就是对具体的性格特点进行描述,最终具备这些特点的人,都可能是未来的伴侣。

而我更有些得陇望蜀,我觉得,最好的爱情是双方都具备对方期望的性格特点,同时还能够在接触中互相欣赏,互相扶持,一同成为更理想的自己,也成为对方心里更加趋于完美的恋人。


最后,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。